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压技术<

高压技术
变压器容量试验仪
时间:2023-04-19

中试控股技术研究院鲁工为您讲解:变压器容量试验仪

ZSRS-8000变压器容量空负载损耗测试仪

用于变压器容量、空载、负载等特性参数测量的高精密仪器
参考标准:DL/T 1256-2013

变压器容量空负载损耗测试仪变压器容量及空载负载测试仪针对这种问题专门开发、研制的专门用于变压器容量、损耗参数测量的高精度仪器。它自带高效能充电电池,不用外接电源即可工作,充电一次可连续测量500台次;

同时,内部数字合成三相标准正弦波信号(绝非简单的逆变交流输出,保证了非额定条件下各测试项目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经功率放大器可提供三相精密交流测试源;

在测量变压器容量和变压器的短路损耗时不需要外接三相测试电源及调压器、升流等辅助设备,简化了接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试控股始于1986年 ▪ 30多年专业制造 ▪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内蒙电网.入围合格供应商

外接电源变压器损耗测量部分

1.基本概念
空载试验:从变压器的某一绕组(一般从二次低压侧)施加正弦波额定频率的额定电压,其余绕组开路,测量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如果试验条件有限,电源电压达不到额定电压,可在非额定电压条件下试验,这种试验方法误差较大,一般只用于检查变压器有无故障,只有试验电压达到额定电压的80%以上才可用来测试空载损耗。
短路试验:将变压器低压大电流侧人工短接,从电压高的一侧线圈的额定分接头处通入额定频率的试验电压,使绕组中电流达到额定值,然后测量输入功率和施加的电压(即短路损耗和短路电压)以及电流值。
2.测试方法
根据不同的测试项目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⑴.单相电源分相对三相变压器空载损耗的测量(只试用Y/Yn0接线):当现场试验条件无法满足用三相电源来做空载试验时,可用单相电源(交流220V)来进行三相变压器的空载试验。分别对变压器的每相加压试验,试验结果自动折算到三相电源试验的情况。具体接线(见附件三)。
利用仪器的Ua、Ub测量电压,用A相电流回路测量电流,依次对被测变压器的低压侧Ao、Bo、Co加电,进行测试。
⑵.三相电源测量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将变压器的非测试端开路,按图25方式接线:
图25、三相电源测量变压器空载损耗
⑶.测量单相变压器短路损耗:
⑷.三相三线电源测量变压器短路损耗:从变压器高压侧施加三相测试电源,低压侧用专用短接线良好短接,如图27接线:
电池维护及充电
仪器采用高性能锂离子充电电池做为内部电源,操作人员不能随意更换其他类型的电池,避免因电平不兼容而造成对仪器的损害。
仪器须及时充电,避免电池深度放电影响电池寿命,
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每天充电(长期不用最好在一个月内充一次电),以免影响使用和电池寿命,每次充电时间应在4小时以上,因内部有充电保护功能,可以对仪器连续充电。

技术指标

1、 输入特性
有源部分:
电压测量范围:0~10V
电流测量范围:0~10A
无源部分:
电压测量范围:0~750V 宽量限。
电流测量范围:0~5A~100A内部双量程。
2、 准确度
电压:±0.1%
电流:±0.1%
功率:±0.1%(CosΦ>0.2),±0.3%(0.02<CosΦ<0.2)
3、 工作温度:-10℃~ +40℃
4、 充电电源:交流160V~260V
5、 绝缘:⑴、电压、电流输入端对机壳的绝缘电阻≥100M?。
         ⑵、工作电源输入端对外壳之间承受工频2kV(有效值),历时1分钟实验。
6、 主机体积:32cm×24cm×13cm
7、 重量:3kg

为什么星形连接的自耦变压器常带有角接第三绕组?它的容量是如何确定的?

答:Ynyn联接的自耦变压器,为了改善电动势波刀常设置一个独立的接成三角形的第三组绕组,它与其他绕组电磁感应关系但没有电的联系。第三组绕组除了补偿三次谐外,还可以作为带负荷的绕组,其容量等于自耦变压器的电容量。

如仅用于改善电动势波形,则其容量等于电磁容量25%一30%。 我国电力系统实行两部制电价:除了收取计量装置所计量的费用外,还要根据变压器容量收取基本电费;对于较大用户在投运变压器时还要一次性交纳增容费。

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用电量的增大,自有变压器和私人承包变压器已渐渐占据了配变中相当的份额,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为了达到少交费、多用电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弄虚作假的手段;有些用户年偷电费额达数十万之,电力部门苦于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


可自动进行波形畸变校正,温度校正(提供简单的温度校正和附加损耗分别校正两种方式),电压校正(非额定电压下的空载试验),电流校正(非额定电流条件下的短路试验),非常适合没有做稍大容量变压器短路试验条件的单位

一种设备相当于四种设备:变压器容量及空载负载测试仪+变压器损耗参数测试仪+谐波分析仪+示波器。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的进展 近十多年来我国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工作,在试验方法、试验项目和试验仪 器等方面有了不少进展。现分别举例叙述如下:

1.基本绝缘试验项目

传统的基本绝缘试验项目,如绝缘电阻、直流泄漏电流、介损、直流耐压和 交流耐压试验等试验方法基本不变,仅有少数改进:

(1)绝缘电阻试验项目中,发现变压器吸收比试验不够完善,不少新出厂或 检修烘燥后容量较大的变压器,绝缘电阻绝对值较高,但吸收比(R60"/R15") 小,疑为不合格。经研究后采用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极化指数试验(R600"/R60") 后,就易于作出明确判断,因此《规程》中增列了极化指数的试验项目。 从介质理论来分析,吸收比试验时间短( 60s),复合介质中的极化过程刚 处于开始阶段,远没有形成基本格局,尚不能全面反映绝缘的真实面貌,故吸收 比结果不够准确;极化指数试验时问为 600s(10min),介质极化过程虽末完成, 但已初步接近基本格局, 故能较准确地反映绝缘受潮情况。 从技术发展历史来看, 工业发达国家从 40 年代至今都一直采用极化指数试验,不 采用吸收比试验。

(2)改进在电场干扰下测量设备介损时的抗干扰方法。如采用电子移相抵消 法和异频法等新方法,且操作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另一种采用电源倒向和 自动计算的方法在干扰较大时,误差仍较大。

(3)635kV 中压橡塑绝缘电力电缆(指聚氯乙烯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和乙 丙橡胶绝缘电缆),取消了投运后的直流耐压试验项目,代之以测量外护套和内 衬层的绝缘电阻。 这是因为高幅值直流电压在宏观上会降低橡塑电缆绝缘寿命, 不少直流耐压 试验合格的橡塑电缆在运行中发生击穿事故, 这已在理论和国内外的运行实践中 证实。但对于 35kV 及以下纸绝缘电缆,多年经验表明,直流耐压试验仍是行之 有效的预防性试验项目,能发现许多消在缺陷,故还应继续执行。

(4)交流耐压试验中,对大容量试品( SF6 组合电器、大型发电机等)采用 工频串联谐振方法的日渐增多。

(5)总结数十年的经验表明,电力变压器的定期试验项目首先应是油中溶解 气体的色谱分析。绝大部分的变压器缺陷都是从色谱分析发现的。这次修订《规 程》时,把色谱分析列为电力变压器的首位试验项目。

 2.大修和查明故障试验项目 在这方面先后增加了一些试验项目,举例如下:

(1)35kV 固体环氧树脂绝缘的电流互感器增做局部放电试验;

(2)220kV 及以上电力变压器大修后,做局部放电试验;

(3)电力变压器出口短路后,做变压器绕组频率响应试验,以检测绕组是否 变形;

(4)在需要时做变压器油中含水量、油中含糠醛量和绝缘纸板聚合度试验, 两项试验的目的在于决定是否需要更换绝缘;

(5)(5)氧化锌避雷器如果直流电压试验或交流阻性电流测试不合格,应做交流 工频参考电压试验,以作出进一步判断。

3.测量仪器和试验设备的改进 这些年来国内生产的测量仪器和试验设备有了较多的改进, 有的逐步走向数 字化、微机操作化、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促使应用 了数十年的老仪器逐步更新换代。例如:

(1)出现了数字兆欧表,能自动计时,并能显示吸收比值和极化指数值,兼 有自动放电功能。

(2)高压直流电压试验设备更趋完善。功率和电压等级均有提高,采用数字 式和指针式并用表计,读数方便、准确、易于判别。

(3)出现了多种新颖的绝缘介损失角测试仪(有新式的 M 型试验电路和测量 电压、电流相角差的电路多种)。大多用微机控制或自动计算,数字显示。抗干 扰性能也有显著改进,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工作简捷性,促使 QS1 高压电桥逐步 淘汰。

(4)广泛使用新式数字式交直流高压分压器,使现场能方便地直接测量高压 侧电压,能直接显示“交流电压峰值/-2”的数值或有效值。

(5)生产了多种供大容量试品交流耐压试验用的串联谐振试验装置。

(6)测量大型电力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的仪器,解决了五柱式三角绕组的测 量问题,采用微机控制,提高了稳流性能,显著缩短了测量时间。

(7)新开发的有载分接开关特性测试仪和高压开关测试仪,采用数字存储电 子示波器的原理,显示波形和测量值,并打印出来,成为成套专用仪器。

(8)国产的电力 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仪,性能较好。

(9) 氧化锌避雷器自动测试仪、 变压器变比和接线组别自动测试仪、 接触 电阻测量仪、 绝缘油介质强度自动测试器等,都有了改进。

 

 

 

 

 

 

 

 

销售热线

  • 400-046-199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 销售热线:027-83621138
  • 售后专线:027-83982728
  • 在线QQ咨询: 149650365      
  • 联系我们

 

增值服务

  • 三年质保,一年包换,三个月试用

 

 

 

 


 

版权所有:湖北中试高测电气控股有限公司 鄂TCP备12007755号